担当艺术评价

画家简评担当在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明朝的不满;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加上自…

画家简评

担当在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明朝的不满;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加上自己的努力,诗、书、画三方面都大有进步。眼看明朝灭亡,他感到报国无门,就至鸡足山削发为僧,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

曾师事董其昌。担当的诗作很多,内容广泛,多是反映他的爱国感情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山水法倪瓒,风格荒率纵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书法董其昌而变之,后多写草,其势瘦劲清奇,豪放练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石涛赞曰;“担当老人大有解脱之相。”

担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画家。他在一首题为《寄达朱谢娱》的诗里写道:“一弹夸我诗,诗非大雅皆芜词;再弹夸我书,书无古趣皆墨猪;三弹夸我画,画为壁芥不可挂。既误茫无考,何以三绝诬我好。一绝可为稀世宝,谬云有三岂草草。”①虽然只是作者自谦,但确乎反映出担当诗书画皆精的事实。近人宣哲在题《释普荷诗画合册》(香港何氏至乐楼藏)时也说:“担当上人画传世极稀,生平亦未见真迹。此册画及自书诗虽仅六叶,然三绝备矣。展玩再四,爱而不厌。姜尧章论诗所谓自然高妙,上人殆足当之。”②也是称其艺“三绝”。在担当的“三绝”中,就笔者目力所及,其画当居首,书法其次,诗歌则再次。现略他人所详,详别人所遗,分别择而述之。

(① 《担当遗诗》,云南丛书版,甲寅(1914年)刊。以下所引担当诗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担当遗诗》。②《明遗民书画录》,香港何氏至乐楼。)

山 水

担当之画源于倪云林、董其昌而自出新裁。从传世的作品看,尤以山水为多且佳。以风格论,大致可分为早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早期是指崇祯十五年(1642年)即50岁以前,中后期指崇祯十五年以后。前后除风格不同外,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标志,即署款的不同。早期多款署“唐泰”,后期则多为“担当”,偶亦署“普荷”、“担老人”等。但个别作品也有例外,如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为秘传作山水图卷》是其50岁以后之作,但款署是“唐泰”。从风格上看,此画也应归属到早期。

早期(为僧前)

担当早期的作品传世较少,目前所见款署“唐泰”且在其50岁之前或略后的画作仅有《为振侯画山水卷》、《为秘传作山水图卷》等,前者作于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时年唐泰36岁,是目前所见唐泰传世有纪年作品中最早的画作。

担当《坐怀图》

《坐怀图》,图见右侧,纸本,水墨,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溪亭垂钓图》

纸本,墨笔,纵96.3cm、横4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担当的山水画,愈近晚年愈老辣,不仅在笔墨方面,意境亦然,《溪亭垂钓图》便是一个典型。

该图描绘一人在山间溪流边垂钓,钓者身披蓑衣,赤脚坐于岩石上,身旁一鱼篓;衬景为远山、郁林、茅亭、巨岩等。作者运笔稳健,气韵苍古,一种荒江野老屋中荒寒、寂寥之景跃然纸上。作者自谓“以近八旬翁,老眼偶在纸画中”,可谓道出了作此画之心境。担当善于在山水画中将人物与自然之境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在这幅信笔写来的晚年力作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与他早年款署“唐泰”的山水画作品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早年入世,所以画中激情澎湃,火气旺盛;晚年心与笔俱老,看破红尘,心如止水,所以画中萧疏、宁静,宛如一首古老苍凉的旧曲。画心左下角有鉴藏者题跋,谓此画乃“担当怀念故园之笔”,则又是另一种心境了。

人 物

担当一生所画以山水为主,人物极为少见。目前所见主要有《太平有象图》、《头陀图》、《绘释图》、《三驼图》和《人物骑驴图》横幅等。

《太平有象图》

纸本、水墨,纵116cm、横55.6cm,题云:“永历戊戌九月,绍初寿图,花甲再新,太平有象,担当。”“永历”为南明年号,“戊戌”为十二年,即“清顺治十五年,此年担当66岁。

一直以来,该图被视作担当寄厚望于南明政权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从题识“绍初寿图,花甲再新,太平有象”数语也可说明此点。当时,在云南的南明朝廷也正在凭借残存的军队作最后的努力,所以无法不使人联想到南明。不过,在其政治寓意之外,此图的笔墨与意境也是胜人一筹,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的。

画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垂垂老者、卧地之大象和身后之松山。满脸沧桑的老者平视前方,若有所思,既可理解为是作者自况,也可理解为乃老态龙钟的大明王朝的象征。所谓“花甲再新”,无非想借南明王朝来新陈代谢,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所画人物用笔简洁,衣纹线条遒劲流畅;所绘大象纯粹取其谐音,以冀望于世道之太平。担当晚年作品多不署年款,此作不仅有纪年,而且大胆地题署“永历”年号,不能不令人惊叹其胆识。

画左侧有大片留白,一方面能烘托出老者与大象,使其始终居于视觉的中心位置,另一方面则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想像空间,也许这就是担当的别具匠心处。

《头陀图》

纸本,墨笔,纵86.5cm、横48cm。

如果说《太平有象图》还是一幅以人物、大象为主、松山为辅的人物画的话,《头陀图》则纯粹是一幅典型的、以人物为主题的人物画。

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位僧人端坐于石上,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作自题曰:“头陀老汉没指题,直以单墙开法眼。钝笔儿孙兴棒喝,不及一笑破天荒。”似乎表现出一种佛家的禅境。所谓“头陀”,乃起源于梵语dhūta,意即行脚乞食之和尚。所以在和尚的后侧,作者特地为其配了两个行头——化缘之饭钵和包袱,以表明其身份。

担当在勾勒人物衣纹时,与其说是用线条,毋宁说是纯以饱含浓墨之笔锋更贴切。纹饰转折有度,人物之线描与石头之轮廓融为一体。人物面部夸张变形,颇似陈洪绶的风格。头发与面部肌纹所用之线条均细劲流利,简洁而率意,不事渲染而神韵自足,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唐代张彦远在评论水墨和线描画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卒”,这用来理解和评论担当的这件《头陀图》的笔墨是再恰当不过了。

花 鸟

担当的花鸟画至今尚未见传世作品,但从担当自己的诗句中可看出他其实也工于花鸟。他的《自题梅兰竹菊四首》诗云:

手老梅花少,梅少花更奇。

快人惟一冷,不在雪晴时。

丛兰虽自贵,吐瘦恨春迟。

正为无人见,香惟水石知。

画竹不似竹,只因曾食肉。

今日断了荤,十指长新绿。

袖里苔生处,米家妙不传

移来在纸上,有爱总成颠。

从中不难看出担当于山水、人物之外,对四君子画也是颇有造诣。

此外,香港承训堂曾藏普荷《荷花》扇面一图(在作者简介一栏注明乃云南画僧担当)①,纵19cm、横52cm,纸本,墨笔,普荷自题曰:“六月天气炎热,早起趁凉写荷花自娱,觉鼻端似有若无,一种莲味从上来也。任(壬)子仲秋,普荷写于秦淮水阁。”钤白文印“僧荷”。

书 法

担当的书法也和他的画一样一直受到广泛的推崇,只不过其书法相较于绘画而言,个性并不十分鲜明,受到古人和师长尤其是董其昌的影响较大,还未完全走出别人的影子,所以自然也就比绘画略逊一筹了。

担当的书法上追怀素,下承华亭(董其昌)。他早年曾拜董其昌为师,其实更多地从其学书法(绘画方面反而影响甚微)。他的一首题为《临董玄宰先生帖》的诗很能证实此点:

太史堂高不可升,哪知万里有传灯。

后来多少江南秀,指点滇南说老僧。

虽然自称是得到董氏的嫡传,但我们透过担当传世的数十件书法作品,仍然能看到他独出机杼、洒脱飘逸的一面,虽未完全走出董氏的阴影,但也有自己的特色。[1]

诗 歌

担当诗书画皆精,时有“三绝”之称,其中一绝便是一直为董其昌、李维桢和陈继儒所推崇的诗歌。

担当绝句十首

(一)

纸上有山孤又孤,俨似小巫非大巫。

昨夜天风忽吹堕,失却一峦是此无。

(二)

志在丰草与长林,自分沉沦岁月深。

多少浮云裁割尽,青山独不许人侵。

(三)

小庄虽小喜隔城,梅花一树犹关情。

等闲春色饶各据,独有冰霜人不争。

(四)

欲访幽人迹已迷,过桥只有鸟空啼。

来时犹记回头路,黄叶林边落日西。

(五)

画栋珠帘莫可拟,长松怪石在于此。

老僧一扫尽成灰,笔下何曾有山水。

(六)

不看花开只看云,小闲多在水边分。

如今此意无人识,纸上拈来赠与君。

(七)

自叨天放一闲人,拄杖芒鞋也趁贫。

若问我曾干主眷,速章不乞买山银。

(八)

垂柳千株是谁栽,半边门在水边开。

不须笑此楼太少,容个散人促膝来。

(九)

万壑千丘且固穷,闷来时遣借书童。

官家邺架久废缺,乞得一篇河上公。

(十)

笑我生平劳此肘,身枯此肘我何有。

徒留榜样在人间,若个焉能传不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