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出处考究

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鲁智深作“花和尚鲁智深”,与水浒传基本一致。其他卢俊义、吴加亮、李海、阮进、关必胜、王雄、张青等却与《水浒传》略有不同,故事情节也…

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鲁智深作“花和尚鲁智深”,与水浒传基本一致。其他卢俊义、吴加亮、李海、阮进、关必胜、王雄张青等却与《水浒传》略有不同,故事情节也不同。

在宋元时期的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画赞中初次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其中包括了鲁智深,也作“花和尚鲁智深”。

在元杂剧水浒戏中,鲁智深也有出现,其中包括《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而明代出身皇族的剧作家朱有炖则作有《豹子和尚自还俗》一剧。这些剧本中的鲁智深形象仍与《水浒传》中的不畏强权、不愿受拘束的鲁智深形象有一定距离。

绰号考究

“和尚”是梵文Upadhyaya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音译,在印度是对博士、亲教师的通称,而在中国则常用来称呼佛教的僧侣。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为了摆脱痛苦,必须清心寡欲,所以,处世哲学主张调和一切。“和”就是忍耐、服从,是僧侣所崇尚的。以“和”为“尚”,故称僧侣为“和尚”。

“花和尚”是鲁智深出家后的绰号,但他出家前的绰号在小说《水浒传》中并未明确提及。元杂剧《梁山泊李逵负荆》中,李逵有唱词云:“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便落草。”小说《水浒传》中,鲁达打死郑屠前,曾指着他骂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有研究者据此认为,鲁智深出家前的绰号便叫“镇关西”,出家后才改称“花和尚”。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