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登基后诛杀功臣,萧何是怎么得以善终的
有人认为,刘邦杀功臣,是因为像曹操一样生性多疑。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待商榷。刘邦是不是多疑呢?我们其实可以从后来刘邦的下属和后世史学家对于刘邦的评价来进行探讨。
班固在《汉书》中对其的评价的一部分是:“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而他的下属们中,郦食其是这样评价他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高起、王陵则是这样评价他的:“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这些人的评价,总结下来,其实体现了刘邦的很多特点:傲慢无礼、性情豁达、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吝惜赏赐功臣等等。这些特点的体现,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其实并不是一个多疑的人。而他听取萧何的意见后,直接任命自己并太清楚情况的韩信作为大将,就是这一点最好的佐证。
那么刘邦是什么时候开始给人带来了生性多疑的印象的呢?其实就是在建立汉王朝之后,他真正地开始大肆诛杀功臣也是这之后,那么,刘邦相比于建国前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角色的转变。
建立汉王朝前,他是一个反抗者,他一直面对的是一个个比他势力还强大的敌人,从最开始的秦王朝到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他在这个时候需要联合各方势力以对抗这些强敌,所以可以为其所用的就尽量通过封赏来拉拢。等他建立了汉王朝,成为了世上势力最大的人——皇帝,他的敌人就变成了会对其地位造成威胁的人们,而位高权重的功臣们当然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打击对象。萧何自然不例外。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在刘邦亲自前往讨伐陈豨时,吕后找到了萧何,与萧何一起密谋,通过假称萧何与陈豨密谋共同谋反,将韩信骗入未央宫,将其就地诛杀。韩信被诛杀后,刘邦又惊又喜,然后拜萧何为相国。但同时,也派了五百名士兵以保护为名就近监视。
这时候群臣都向萧何道喜,但萧何的门客召平却深以为惧,向萧何建议道:“祸害自此开始了。现在淮阴侯刚刚因为谋反伏诛,陛下在外征战,相国你留守京中没有战功却得封赏,是怀疑你有二心。陛下为你配置卫士,实际是为了防备监视你而不是宠信你。我劝你拒绝所有封地,并且将自己的私有财产献出作为汉军的军费。”萧何深以为然,听从了他的建议,刘邦对此非常高兴。
第二年,刘邦征讨英布时,多次派遣使者问相国在干什么,当萧何表示自己恪尽职守,并再次像上次一样捐献家财作为军费时。有人又向萧何劝说道:“萧氏离灭族不远了。你以相国居功第一,陛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封赏给你的了。从你初次入关中以来,已经得到了十多年的好名声,百姓依附你,你依然在不断善待百姓。陛下多次探问你,是怕你煽动关中百姓造反。这时候你不如通过贱买强买人民的田产,以此自污,让陛下放心。”萧何听从了劝告。
刘邦回来后,听说了此事,拿着百姓的陈情,笑着讽刺萧何:“相国竟然如此‘造福人民’啊!”但萧何却在刘邦命令其谢罪时,还是没忍住,恳请刘邦让百姓进入皇家园林中无人使用的空地上耕作。很明显萧何忘记了对他的劝阻。于是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萧何,交给廷尉下狱。
一位随侍在刘邦身旁的王姓卫尉,问刘邦萧何犯了什么罪需要被逮捕。刘邦举出秦朝时,李斯任相国时,将好处都归功于主上,将过失都归功于自己。而萧何则是在讨好人民,需要治罪。王卫尉表示,为民谋福利,才是相国的本分。再说陛下之前御驾亲征多次,相国身在长安,夺得关中可以说轻而易举。当时都不谋反,何况现在。而且正是因为君主不知过错,李斯分担君王之过,秦朝二世而亡,有什么好效法的呢?希望不要因此就怀疑相国。刘邦于是赦免了萧何。
萧何自身本身是个聪明人,他明白刘邦的不安,帮助刘邦铲除韩信,再加上他身边还拥有着许多愿意为其出谋划策的门客(召平等),以及在朝中有着为其建言的同僚(王卫尉等)。所以在汉王朝建立后,凭借着这些条件,萧何才一次次在危机中使得自己得到保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