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实力怎样?燕国到底是不是苦寒之地?

燕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地广人稀,是公认的苦寒之地,燕昭王甚至是把燕国称为蛮夷之国,但燕国的军事力量和军队战斗力…

燕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地广人稀,是公认的苦寒之地,燕昭王甚至是把燕国称为蛮夷之国,但燕国的军事力量和军队战斗力不弱,那燕国到底是不是蛮夷之国?下面一起看看。

燕国实力怎样?燕国到底是不是苦寒之地?

在东汉时代的燕国故地,曾经有位渔阳太守张堪。这位张堪是光武帝刘秀派驻到东北边陲之地驻守的重要将臣。渔阳驻地的作用与燕国的作用异曲同工,当年周人在此地建国,为的是屏藩北大门和削弱东夷部族,同时更是要加强对东北部族的进攻。

而张堪作为渔阳太守,则是以此为基地伺机对匈奴展开攻战。张堪不辱使命,数年之间频繁出击,打得匈奴不敢南犯。同时,张堪在渔阳之地推行休养生息之策,燕国故地的经济社会得到了有效发展,史书称这段时期为“渔阳惠政”。

燕国实力怎样?燕国到底是不是苦寒之地?

正是在这段时日里,渔阳地区流传着一首儿歌:“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可见当地百姓对张堪还是颇为感念的。这首儿歌中透露出某种可能,即是渔阳地区的桑蚕之业似乎颇为发达,燕国故地的百姓们也从桑蚕之业中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才会表现出“乐不可支”的心情。

人们说燕国苦寒之地,可是就是如此苦寒之地,原来并非是草木不生之地,人们甚至还可能把桑蚕之业变成了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这即说明燕国故地本身就拥有着桑蚕之业发展的土壤。不过,这就与所谓“苦寒之地”矛盾了!

燕国实力怎样?燕国到底是不是苦寒之地?

著名的禅宗祖师马祖曾有诗云:“杏子金黄色,筠笼出蓟邱。味甘醒午寝,可是督诗邮”,说的是燕国之地盛产杏子。燕国地区除了出产杏子,还有金丝小枣和板栗。正是因为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很多燕国人就以农业为生,甚至还有因为经营枣栗生意而成为国家富豪的。

《史记》载:“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足见当时种植规模之大。除此之外,燕国还是个桑蚕之地,晏子春秋有“丝蚕于燕,牧马于鲁”,可见燕国之地的丝织之业也是相当发达。《史记》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

燕国实力怎样?燕国到底是不是苦寒之地?

《战国策》中有:“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能担当得起天府这个名称的,古今不多。这就与燕国在春秋战国以来众多的认识不同了,比如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燕国地处周人与戎狄蛮夷交界之地。

更多沾染着蛮夷气息,更多流露出来的是粗野、原始甚至落后的国家形态,就是燕国国君燕昭王就还说过自己是蛮夷之国。那么,燕国故地到底是苦寒还是天府呢?

燕国实力怎样?燕国到底是不是苦寒之地?

有趣的是,燕国不止盛产杏子,甚至矿产也尤其丰富。这似乎就很不符合燕国苦寒之地的定位。原来燕国所在的地区,恰恰是在燕山脚下,也就是今天华北平原的最北端,这里不仅有平原,还有山地、丘陵、陂塘。这种自然条件很适合多种经济的发展。

而在山区之中,还蕴藏着诸如煤铁铜锌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也为当地发展矿采业提供了巨大便利,矿产资源被广泛运用到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中。

燕国人还修筑过一段大理石长城,即为今天的白羊峪长城,这也是万里长城中最独特的一段,是为燕国奇观。

燕国这样弱小的国家却持续了800多年之久,所以燕国并不是蛮夷之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