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历史典故

子羽过黄河西门豹治邺河童与景公与河伯子羽过黄河河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字子羽)带了一块白璧过黄河,河伯想把这东西弄到手,派遣阳侯去掀起大浪,又叫两条蛟…

河伯子羽过黄河

河伯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字子羽)带了一块白璧过黄河,河伯想把这东西弄到手,派遣阳侯去掀起大浪,又叫两条蛟龙去弄翻他的船。结果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蛟皆死”,及至过了河,子羽鄙夷的将璧扔进河里,河伯大概面子上还是过不去,又将璧弹回子羽手上,子羽见状,将璧往石头上打个粉碎,甩着袖子就走掉了。

河伯西门豹治邺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和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河伯

翻译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北省临漳县),会集地方上年纪大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行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西门豹插着笔,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看着的都惊慌害怕。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一个廷掾或者豪长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而且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象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河伯河童与河伯

河伯

河童的传说,最早起源自中国黄河流域的上游,古时候叫做"水虎"又名"河伯"。「河伯」传到了日本之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河童」。据说有一位名叫九千坊的头目,带领著河童一族从中国辗转来到九州的球磨川云仙温泉一带的地方住了下来。他经常率领著部下出现在村庄里,惹出许多麻烦,由於他拥有能够将马拉到河边的怪力,所以村里的人都敌不过他。知道此事极为震怒的熊本城主加藤清正,利用河童最讨厌的猿将为害百姓的河童好好地教训了一番,从此以后河童只好乖乖地住在熊本县筑后川。后来成为水天宫的使者,其分社位在江户之赤羽河岸有马氏的宅邸,(久留米殿下)后来移到日本桥附近。 据说,加藤清正为了打败九千坊,将河童引到会喷出硫磺气的地狱谷去,不仅在河川里放毒,还把烧烫的石头往水池里丢,最后聚集了河童最讨厌的山猿,群起攻之,九千坊因为硫磺的热气,使得头上盘中的水逐渐消失,具有法力的他,总算束手就擒,只好求城主放他一马,答应从此不再为害地方,这就是河童的传说之一。(注:加藤清正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幼时曾跟随丰臣秀吉将运,与柴田胜家殊死之战时,展露其高超的武艺,在原之战一役投奔德川家康,战后成为熊本城的城主,以勇猛善战和城堡建筑闻名于世。)

河伯景公与河伯

齐大旱逾时(1),景公召群臣问曰(2):“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3)。吾使人卜,云(4),祟在高山广水(5)。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6),可乎?”群臣莫对(7)。晏子进曰:“不可(8)!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9),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10),发将焦,身将热(11),彼独不欲雨乎(12)?祠之无益(13)。”公曰:“不然(14),吾欲祠河伯(15),可乎?”晏子曰:“不可(16)!河伯以水为国(17),以鱼鳖为民(18),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竭(19),国将亡(20),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21)?祠之何益!”景公曰:“今为之柰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22),与灵山河伯共忧(23),其幸而雨乎(24)!”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25),三日(26),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27)。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28)。”

(1)则虞案:太平御览三十八、又八百七十九、又九百三十二、艺文类聚一百、合璧事类二、记纂渊海五引俱作“齐大旱”,无“逾时”二字。说苑辨物作“齐大旱之时”。元本“时”作“?”,“时”“?”古今字,今当一律作“时”。

河伯

(2)刘师培校补云:“案寰宇记十八引作‘问群臣’,事文类聚前集五引作‘乃召群臣而问’。”◎则虞案:合璧事类二引“问”上有“而”字。(3)黄以周云:“‘饥’当依元刻本作‘饥’。”说苑、艺文类聚两引俱作“饥”,惟御览引作为“饥”,元本作“饥”,顾校改为“饥”耳。◎则虞案:“且”,御览八百七十引作“皆”,三十八引仍作“且”。艺文类聚一百作“民且饥色”,七引作“民有饥色”。

(4)王念孙云:“案‘卜云’本作‘卜之’,此草书之误也,若作‘云’,则当别为一句,破碎不成文理矣。艺文类聚灾异部、御览咎徵部六并引作‘吾使人卜之’,说苑辨物篇同。”

(5)则虞案:御览三十八引作‘旅在高山广泽”,又八百七十九、艺文类聚七及一百俱引作“广泽”。说苑辨物、寰宇记十八亦作为“泽”。

(6)孙星衍云:“言少少赋民,以为祭山之费。‘祠’,初学记、御览作‘祀’。”◎卢文弨云“‘祠’,御览八百七十九作‘招’。按周礼男巫‘旁招以茅’,招,四方之所望祭者。他卷亦或作‘祠’作‘祀’。”◎王念孙云“案作‘招’者,误字也。御览固多误字,不必附会以周官之‘旁招’。且祠是祭名,而招非祭名,可言‘祠灵山’‘祠河伯’,不可言‘招灵山’‘招河伯’也。(周官‘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望是祭名,而招非祭名,故可言‘望于山川’,不可言‘招于山川’。)按下文‘晏子曰“祠此无益也”’,‘公曰“吾欲祠河伯”’,其字皆作‘祠’。又此章标题云‘景公欲祠灵山河伯,’其字亦作‘祠’,则此文之本作‘祠灵山’,明矣。御览咎徵部虽作‘招灵山’,而下文之‘祠此无益’及‘祠河伯’仍作‘祠’,则‘招’为‘祠’之误,明矣。初学记天部下、御览时序部二十并引作‘祀灵山’,‘祀’‘祠’古字通,则仍是‘祠’字。艺文类聚山部、灾异部及御览天部十一并引作‘祠灵山’,说苑同。”◎则虞案:初学记二、宋本御览十一、三十八又八百七十九、合璧事类二引俱作“祠”,无作“招”者,王说是也。

(7)刘师培校补云:“艺文类聚一百引作‘群臣皆莫有对者’,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同,无‘有’字。”

(8)则虞案:合璧事类二引“不”上有“此”字。

(9)孙星衍云:“‘固’,初学记作‘故’。‘为发’,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作‘毛发’,非。”◎刘师培校补云“寰宇记引作‘为毛发’。庄子逍遥游释文引地理书云:‘山川草木为发,’则‘毛’为衍字。”◎则虞案:御览十一、三十八、记纂渊海卷五引皆无“固”字。艺文类聚七引误作“因”,又类聚七、又一百、御览十一、三十八、八百七十九、合璧事类二引皆有“毛”字。此“毛”字恐沿说苑增。

(10)孙星衍云:“‘久’,初学记、御览作‘苟’。”◎则虞案:御览三十八、八百七十九、记纂渊海五引皆无“久”字。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鬼怪)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山神),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译文:

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庄稼干死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令卜了卦,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准备用些钱,祭祀山神,你们看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能这么做。祭祀山神没有益处。山神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就不想下雨吗?他自身尚且难保,祭它又有何用?”景公又说:“这样不行,我们就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也不好。河神以水为国,以以鱼鳖为臣民,天久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也就干涸,这时他的国家将消亡,鱼鳖臣民也会干死,他就不想要雨水吗?祭它又有什么用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