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秀剧情

剧本描写战国时代,赵国文臣蔺相如具有经纶济世的才干和以国为重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描写了武将廉颇武艺高强,勇于悔过的精神,表现了文臣武将化解矛盾,团结御敌的主题。剧…

剧本描写战国时代,赵国文臣蔺相如具有经纶济世的才干和以国为重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描写了武将廉颇武艺高强,勇于悔过的精神,表现了文臣武将化解矛盾,团结御敌的主题。剧中对人物的描写,比史实更生动,更鲜明。特别对蔺相如的描写,更为丰满。“奉壁使秦”:当蔺相如得知秦昭王无意偿赵城时,不是象原作写的那样马上就“持壁却立柱,怒发上冲冠”,而是从容不迫地同秦昭王论“玉非为大宝”,而“国之忠良,乃世之大宝”,并历数“上古至今”:“一个汤伊尹除奸佞,一个姜太公伐暴残。有一个孝子周公旦,一个忠臣殷比干。”意在令秦王不仅不敢把玉璧看得很轻,更不敢把人视为等闲之辈。从而突现出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渑池会盟”:当秦昭王让赵成公“宴前鼓瑟相欺负”时,蔺相如马上回应:“秦公,我赵公鼓瑟,请公击缶。”当秦王不肯击缶时,他不仅是“以颈血溅大王”,挟迫对方,而且勇敢上前与秦武士康皮力宴前舞剑,护卫赵王。这样写,表现蔺相如决非一介书生智士,而是文武全才,从而也增强了戏剧性。“负荆请罪”:写廉颇不仅是由于“相如引车避匿”、听到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之言,就省悟了,而是极写其对相如的“不忿之心”,并派人殴打相如,又派参谋吕成去探视相如是否真心为国,最终证实相如的确有宽宏大量之度与报国赤心,这时廉颇才心悦诚服,负荆请罪。作者将廉颇写得如此低下,意在烘托映衬蔺相如的崇高品行。 剧中还写了廉颇与蔺相如对秦国战与和的两次意见分歧:一是在秦国向赵国索取玉璧时,廉颇拒绝秦国要求,主张以武力对付;二是在秦王邀请赵王赴渑池之会时,廉颇认为是秦王骗赵王设下的奸计,主张“起大势雄兵,与他对敌”,拒绝赴会。两件事突出了廉颇乃一介武夫,缺乏远见卓识。而蔺相如对此恰好相反,两次都反对动用武力。他担忧动用武力“恐怕士马相践,庶民涂炭”。他认为:“一日干戈动,十年不太平”,“两国干戈若动烦,数十载难也波安”,不能轻易地动用武力。秦国以十五城换玉璧,不是真心诚意,若不给予,则理曲在赵,给予壁而秦不偿城,则理曲在秦。他愿意奉壁使秦,秦若无意偿城,他定要做到“完璧归赵”。对秦、赵双方形势分析透辟,具有远见卓识。更为可贵的是,蔺相如当时考虑到战争不利于民,不利于发展生产:“商贾每阻了行旅,庄农每废了耕织,将他这仓廪耗散,府库空虚,士卒疲敝”。他要“叙彝伦,正纲常,躬行仁义”,“要效唐虞太平之治”,要独自保赵王赴会,“不伤财,不害民”。表现其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